首页>行业视点

《童年周恩来》:用影像回望伟人成长足迹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发布日期:2021-06-09

今年“六一”儿童节,有一部特别的电影——《童年周恩来》上映。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首部展现周恩来总理童年生活的大银幕作品,聚焦其在故乡淮安时一幕幕童年往事,讲述了周恩来自小优秀的品行和对读书的热爱,在时代风云变幻、家国内忧外患的那段岁月里,周恩来受到进步思想启蒙和影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而影片选择在“六一”儿童节上映,也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礼物,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周恩来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聚焦童年苦难生活

以周恩来为题材的影视剧并不罕见,《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回延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相较于多数影视剧聚焦周恩来成年后的艰苦奋斗,《童年周恩来》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一代伟人的童年时期,将他鲜为人知的童年经历,透过影像语言一一向世人铺开。

在不久前举行的影片首映礼现场,周恩来的侄儿周秉和为影片打了高分。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伯父周恩来从出生到十二三岁的经历。

电影中,两位母亲一年内相继去世,面对上门逼债的债主,9岁的周恩来没有被生活击倒,反而坚强地撑起了整个家。他强大的内心和意志令《童年周恩来》剧组的演员们连连发出惊叹。

“我以前只知道周恩来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但我没想到的是,他小时候居然这么苦。”饰演童年周恩来的小演员周义晟回忆,自己收到剧本的时候呆住了。

跟大家一样,周义晟对周恩来的童年时光知之甚少,对于总理的印象,还停留在二年级课文《难忘的泼水节》里的描述,“他跟百姓一块过泼水节,说话和气,平易近人,身上有很多美德,大公无私,受人爱戴。”

电影里有一幕,是周恩来跟着小伙伴去挖野菜。“手上已经挖出血来了,他没有喊疼,没有抱怨,反而坚持挖满了一筐,然后拿去换钱。”周义晟直言,假如周恩来童年的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可能已经受不了了。

周秉和回忆,电影里的一些故事,他早前听说过,比如童年周恩来去当铺里当东西,“周家是个大家族,有时候还是要撑门面,逢年过节或者是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要送礼这个那个的,后来已经穷得没有钱了,怎么办呢?他只能带着弟弟或者八婶,一块去典当房当东西。”周秉和感慨,伯父儿时幸福过,也失去过,少年丧母,尝尽了人间冷暖。

呈现思想转变过程

除了展现周恩来少年生活上的艰辛颠沛之外,影片还呈现了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思想的转变过程。

影片着重刻画了3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嗣母陈氏、乳母蒋氏)对幼年周恩来的教诲,让观众看到了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风优良对一个人成长之重要。生母万氏对于周恩来的良好家教,使得他自幼品行端正、勤奋好学。嗣母陈氏为儿时的周恩来讲述韩信忍辱负重、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典故,也教其读诗、识字,更在发现教书先生误人子弟后,为周恩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两位母亲离世后,周恩来的表舅为他提供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之后追求进步思想的表舅被官府抓走,留下的一句“救我中华,时不我待”令周恩来警醒。受到进步思想感召的周恩来求助四伯父,远赴东北接受教育。

《童年周恩来》用镜头带领观众循着周恩来“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之主线了解其成长经历,而正是曲折的成长之路,在周恩来心中埋下了爱国、救国、救民的种子。电影中,结束了童年生活的周恩来离开了家乡淮安,北上奉天(今沈阳)求学。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为了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同学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周恩来却一字一句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片情绪被这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推向了高潮。

周秉和称赞,周恩来童年生活甚少被人提起的点点滴滴,在《童年周恩来》中都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影片好的地方。同时他也指出,电影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还可以表达得更加充分。

他分享道,周恩来之所以有这般觉悟,是因为在东北念书的时候,受到了一位高姓老师的影响。“高老师年轻时是一个革命者。他家里富裕,饱读诗书,后来更加入了同盟会,要求反帝反清,驱除鞑虏,取消帝制,建立共和。总理早期的思想,受到过他的熏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