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百年”“青春”引共情党史故事直抵人心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发布日期:2021-05-13

不只是党史题材文艺作品,一些融媒体产品创新语态,围绕“青春”“新青年”等主题词,穿越百年时空挖掘共情点,让当下青年一代和当年年轻的革命者“同框”对话,并观照青年一代的成长困惑、所思所想,让党史人物不仅是纪念碑上铭刻的名字,更传递出真实可感的青春力量。

继《觉醒年代》在年轻观众中“出圈”,近期上新的一批党史主题产品也收获不少好评。笔者注意到,与“百年”一起走进受众视野的,有一个高频词——“青春”。反差强烈的两者怎样“同框”对话?又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引起年轻人共情呢?

《觉醒年代》首播时满屏的催更留言,不少来自“90后”“00后”网友。还有一个印证,清明时节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墓前的鲜花比往年多很多,不少人都是看了《觉醒年代》后专程来向先烈献花的。一部将党史故事讲活的作品,有力量照进现实。

让年轻受众亲近党史,讲好党史人物的故事是很好的路径,而讲好他们的青春故事,是当下年轻人与英雄人物的共情点之一。革命者也有青葱岁月,在道路选择上有过迷茫,有过不成熟的思想。剧中曾经“叛逆”的陈延年兄弟身上,有没有自己年少时的影子?剧中父子间不曾言表却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不是有点像自己与父亲的相处?该剧收官时不少网友问:“还有续集吗?”有网友答:“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就是续集。”从中可见,观众用心走近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产生共情才会有如此动情的表达。

不只是党史题材文艺作品,一些融媒体产品创新语态,围绕“青春”“新青年”等主题词,穿越百年时空挖掘共情点,让当下青年一代和当年年轻的革命者“同框”对话,并观照青年一代的成长困惑、所思所想,让党史人物不仅是纪念碑上铭刻的名字,更传递出真实可感的青春力量。央视策划的新闻专栏《那时他们正年轻》中,关切地问年轻网友:“17岁时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22岁时你是否在人生的岔路口犹豫过?”继而讲述革命先辈的青春故事。《大众日报》报端联动,策划推出的“青年学子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征集活动中,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青年学子与革命先烈的距离。

让年轻受众亲近党史,还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手段赋能内容传播,尝试更多跨界可能。五四青年节之际,新华社推出H5产品《穿越百年,你想成为哪种青年?》,在多重体验互动小游戏中,引网友感受百年前“90后”“00后”热血青年的家国情怀。央视《经典咏流传》第四季节目中,4位主持人将李大钊的《青春》改编演唱,再现这篇105年前写就的文章的激情与气魄。

让年轻受众亲近党史,只有策划走心,才能直抵人心。期待有更多带着共情讲故事、含着温情与关切的优秀产品,将百年大党的“青春之歌”动听传唱,激发当下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