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引领变革 助力科技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发布日期:2020-08-18

“学术出版方承担的工作不只是排版、印刷那么简单,它扮演着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审核方和验证方角色。”8月10日下午,“中国科技峰会·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主旨报告会上,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首席执行官尹恩·莫斯在视频连线中,再一次强调学术出版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技峰会·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以“连接·互鉴·共治——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为主题,是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重点活动。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外嘉宾无法到北京做现场交流,但距离无法阻隔科技期刊从业者、科技工作者们对行业新变化探讨、分享的热情,中外嘉宾在交流中碰撞出许多对于科技期刊发展之路的真知灼见。

勇担重任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创造和发现是学术共同体建立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科技期刊是学术首发权的重要体现,代表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认可;是科学重大发现和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建立社会有秩序的理性极端重要;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致辞中,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院士如是说。

的确,作为科学发现成果的展示和传播平台,科技期刊承载的不只是文字和图片那么简单。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全世界都受到病毒挑战。作为较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中国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一步步加深对于新型病毒的认知,验证治疗的有效方法,这些冒着被病毒感染风险摸索出的经验被写成论文后,在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快速发表并被广泛传播,为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科技期刊开设专栏,征集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有关的论著、专家笔谈、病例报告等,并将优秀文章以最快的方式编辑加工出版,并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推广。同时,不少科技期刊密集发布科普文章尤其是辟谣推文,为消除大众恐慌、推动科学防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怀进鹏院士所说:“新冠肺炎疫情使整个世界面临严峻的威胁,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进程中,科技期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

勇立潮头中国科技期刊受重视

“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信息输出国,正面临一个引领潮流的绝佳机会。”约翰·威利出版集团执行副总裁朱迪·维尔斯肯定了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鼓励中国科技期刊把握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学术出版的迭代创新。

朱迪·维尔斯提到的“中国是全球领先的科研信息输出国”论断有着足够的数据支撑。怀进鹏说,最新国际报告显示,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各学科排名前25%的期刊增至81种,较去年增长28种。14种期刊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前10%,10种期刊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前5%。

“中国出版业充满活力和动力。”尹恩·莫斯说,世界非常看重中国的研究和创新,中国科技出版的影响力越发突出,他希望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继续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浙江大学教授、原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杨卫展示了中国从学术产出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过程,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抗击新冠病毒方面的贡献。不过,杨卫也指出中国科技期刊仍面临不少发展瓶颈,比如,中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要想让国际同行知晓,就面临翻译这一关,和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者相比,中国研究者在语言方面显然不占优势。除此之外,职称和薪酬待遇不具备较强吸引力,会导致科技期刊年轻专业人才缺失;有的科技期刊办刊态度较为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着期刊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将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作为重点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在这份意见的指引下,“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序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正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迈进。

直面变化开放出版成讨论焦点

今年5月,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达成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的消息在科技出版圈引发讨论。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官网显示,该协议将支持中国科学院参加OUP期刊订阅集团的26家研究所及其科研人员访问OUP旗下科技类订阅期刊或论文,并免费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开放出版论文。这些论文在出版后立即开放获取,支持所有社会公众的免费阅读、下载、分享和重用。同时,基于该转换协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26家研究所原用于采购OUP订阅期刊的费用直接转换为资助开放出版的费用,作者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无需自行支付论文处理费。

那么,什么是开放出版呢?开放出版是开放获取(简称OA)的实践形式之一,达成转换协议的科研机构订购出版社的期刊后,该机构成员作为通讯作者可以在这些期刊上免费发表开放出版论文(简称OA论文),同时,论文出版后能够立即被所有人免费获取,由此将现有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从订阅模式转换为开放出版模式,并不再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

在“中国科技峰会·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中,开放出版是多位嘉宾关注的话题。

许多嘉宾肯定了开放获取对于科学研究的益处,尹恩·莫斯就介绍,开放获取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成员对此反应积极,他认为开放获取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应该得到重视。爱思唯尔集团首席学术官尼克·福勒则表示,在技术和开放科学运动的推动下,学术成果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科技出版方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国际出版商应以开放、协作、透明的态度,更加深入地参与和支持全球科学研究。

拥抱变革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法

然而,开放出版并非完美,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

国际学术界普遍谴责的“掠夺性期刊”被多位嘉宾提及。原来,一些OA学术期刊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也没有论文评审委员会,这些OA期刊的主要兴趣是赚快钱,根本不关心同行评议和学术质量。这种期刊会向论文作者收取高额的文章处理费用,却不严肃审稿。等发了稿收完文章处理费,却又要撤销论文。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往往会认为这些期刊撤稿的动作体现出其“高标准严要求”,谴责被撤稿的作者学术不端。但是,其实“掠夺性期刊”从一开始就把学术出版当成一门生意来做,有的月刊竟然在一期中就登载上百篇论文,页数上千,而且文章处理费高昂。

面对这些一边赚作者的钱,一边通过损害作者的声誉营造自己“眼里容不得沙子”形象的“掠夺性期刊”,朱迪·维尔斯提到,科技工作者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对于年轻学者或者科研经费不足的学者来说尤其如此,“目前通过网络能够获取的学术文献已经大量过剩,劣质和优质的文章混在一起,他们大肆收取稿件并收取文章出版费,却不提供同行评审和专业的编辑出版服务,‘掠夺性期刊’的崛起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中国区总裁安诺杰指出,已经有人列出了“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但仍有不少不明真相的作者受害,因此,让更多人知道并远离“掠夺性期刊”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应对多种出版模式下基础设施、出版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对科技期刊提出的挑战,需要国际同行频繁互动、加强合作。

面对变革带来的问题,科技期刊从业者在不断寻求答案。比如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公开,期刊编辑可以更准确、快速地验证作者身份。人工智能则被广泛地运用在投稿、编审的流程中,提高作者和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朱迪·维尔斯就提到,约翰·威利出版集团已经在40个期刊上应用了能够提升作者体验的智能化平台,该平台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读取稿件并提取关键信息,让作者在提交稿件之前能够轻松核查一些必填信息,作者通过简单的拖拽文件,确认提取的信息并提交,即可完成之前繁琐的步骤,作者无需在多个字段和表单中重复输入数据,可以大大简化稿件提交的流程。

“以开放互联赋能科技创新,以交流互鉴促进行业变革,以协同共治应对时代挑战。”这是怀进鹏在致辞中的呼吁。他说:“在科技期刊走向市场化、数字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期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望与世界科技界、出版界以及市场各个方面主体能够充分合作,推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期刊同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