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三审三校”: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发布日期:2019-12-05

全行业的“三审三校”制度专项检查已经开始,这不但是一次出版业质量的大检阅,也是一次对出版高质量的热切呼唤,吹响了出版物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谁都知道,图书的质量关乎国家的文化安全、出版安全,也是出版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就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作出说明。这是继2017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之后,从国家层面又一次对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的大检阅。据悉,这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4个方面:“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人员资质情况,主管主办职责落实情况,新媒体内容把关管理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多年来对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一直狠抓不放,相继建立了一整套出版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去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对出版物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基本制度,也是出版事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然而近年来,出版物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屡屡发生。几乎每年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的全国出版物质量抽检中,都会通报很多种不合格出版物。如今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2018年“3·15”质检活动和违规问题处理情况的通报》,共有9家出版单位、10家印刷企业以及1家复制企业受到行政处罚。虽然每年都有如此多的出版机构受到处罚,但还是有为数众多的出版机构视出版质量为儿戏,不认真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有的出版社以审代编、以编代校,“三审三校”制度流于形式;有的一人身兼两个编辑环节,有的随意减少校次;有的聘请的外校根本没有相关资质,致使图书错漏百出。

以上现象,缘于一些出版机构对图书的“三审三校”制度,没有从人员、机构、工作流程、奖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把图书编校的成败都放在责任编辑身上,甚至把“三审三校”制度边缘化。由于不少责编的知识结构、编辑阅历、业务水准没有经过千锤百炼,所以很多出版物都是“险象环生”,令人心存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检查同以往有所不同,增加了新媒体内容把关管理情况。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新媒体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出版机构的新媒体也存在很多质量问题。这次要重点检查出版单位所办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是否建立完善内容审核管理制度;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否对新媒体内容进行终审把关。可见,无论是纸质出版物,还是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都是出版物的延展,都是文化产品,不能因为不是纸质出版物就放松了警惕,不能放任有严重文字错误、数据错误、观点错误的数字出版物在读者中流传。

如何有效地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呢?在这方面,很多大社、名社都给业内做出了榜样。这些单位不但继续强化编辑部、校对部、质量检查部、出版部的质量保障职责,有的社还定期抽检自己的出版物,对优质产品给予嘉奖,对不合格产品严厉处罚。笔者曾在某家中央级出版机构看到,他们为了保障图书的质量,采用了对词典7个校次的做法,从而使得自己的出版物本本无差错。

如今,全行业的“三审三校”制度专项检查已经开始,这不但是一次出版业质量的大检阅,也是一次对出版高质量的热切呼唤,吹响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出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内容的出版物。只有出版物的品质上去了,才能让广大读者热情拥抱出版物,并尽情享受从阅读里得到的欢愉和滋润。

打印 关闭